無疤灸也叫不化膿灸。是指用艾條直接燒灼穴位皮膚,灸至局部皮膚發(fā)紅不起泡的一種灸法。無痕灸的興起應該是現(xiàn)代的事情,因為根據古代文獻的考證,古代的醫(yī)生也不少。
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。是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膚,灸至局部皮膚出現(xiàn)紅暈而不起泡為度的一種灸法。無瘢痕灸的興起應該是近現(xiàn)代的事,因為從古文獻考證,古代醫(yī)家多主張用瘢痕灸,認為形成灸瘡與否直接影響到療效,如《太平圣惠方》云:;灸炷雖然數(shù)足,得瘡發(fā)膿壞,所患即瘥,如不得瘡發(fā)膿壞,其疾不愈;,《小品方》也云:;灸得膿壞,風寒乃出,不壞,則病不除也;。 【功效】調和氣血,溫里回陽,消瘀散結,散寒蠲痹。
【適應癥】
用于哮喘、眩暈、急慢性腹瀉、肘勞、崩漏、月經過多、月經不調、滑精、肱骨外上髁炎、急性乳腺炎、痄腮、咽痛、白細胞減少癥、雞眼、皮膚疣、面部神經麻痹、虛寒性疾患等病證。
【施灸準備】
中、小艾炷,鑷子,火柴,線香,灰盒,甲紫等。
【施灸方法】
施灸之前先要點定穴位?;颊唧w位應保持平直,暴露灸穴。取準穴位,并做一記號。點定穴位后用少許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待灸穴皮膚表面,然后,將艾炷粘置于選定的穴位上。多選用中、小艾炷。
用火點燃艾炷尖端。若為中等艾炷,待燒至患者稍覺燙時,即用鑷子夾去一壯;若用小艾炷灸,至患者有溫熱感時,不等艾火燒至皮膚即持移去,再在其上放一艾炷。一般當艾炷燃燒1/3~1/2時就需要更換。根據病情和體質,一般規(guī)定灸3~7壯。
灸完后,拭去艾灰,灸處僅出現(xiàn)紅暈,或潮紅,用干棉球或干毛巾輕輕按揉局部,使之開張的毛孔閉合,防止復感外邪。如出現(xiàn)小水泡,不須挑破,禁止抓搔,應令其自然吸收;如水泡較大,可用消毒注射針具吸去泡液,用甲紫藥水涂抹,均不遺留瘢痕。
【注意事項】
(1)無瘢痕灸艾炷的大小最好介于隔物灸與瘢痕灸之間,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綠豆大為宜。具體治療時須因人因病而宜。
(2)此種方法比較方便,治療慢性病必須常灸,每次多灸幾穴才能收效。
(3)對于昏迷、小兒及感覺麻痹患者應尤小心,及時更換艾炷,以防燙傷。
(4)施灸后出現(xiàn)的小水皰,不會發(fā)展成化膿,不需做任何處理,可自行消退,若施灸過重,起大水皰,可用消毒針穿破放水。
【經驗輯要】
(1)《外科精要》:;乃著肉灸良久。;
(2)《千金要方》:①;炷令平正著肉,火勢乃至病所也。;②;宦游吳蜀常于體上三兩處灸之,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。;
(3)《備急灸法》:;要知富貴驕奢之人,動輒懼痛,聞說火艾,嗔怒叱去,是蓋自拋自棄之甚者,茍不避人神,能忍一頃之灸,便有再生之理。自當堅壯此心,向前取活,以全膚體,不致枉夭,豈不誠大丈夫歟。;
(4)《扁鵲心書》:①;凡灸大人,艾炷須如蓮子,底闊三分,若灸四肢及小兒,艾炷如蒼耳子大,灸頭面,艾炷如麥粒大,穴若傾側,宜作炷堅實置穴上,用蔥涎粘固。;②;如顛狂人不可灸,及膏梁人怕痛者,先服睡圣散,然后灸之。一服止可灸五十壯,醒后再服,再灸。;
【灸法備注】
雖然古代醫(yī)學家主張瘢痕灸,但是隨著近現(xiàn)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方醫(yī)學的傳入,瘢痕灸給患者所帶來的劇痛、體表損傷及影響美容的瘢痕等,難以令人們普遍接受。相比之下,無瘢痕灸卻可以避免這些缺憾,根據臨床實踐的結果可得知,瘢痕灸和無瘢痕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,酌情使用,亦無需嚴格區(qū)別。凡是灸法之適應癥,均可用此法施灸,而且由于其只灸至皮膚紅暈即可,所以人體各處均可使用?,F(xiàn)代日本醫(yī)學者多使用此法,應用廣泛,療效良好。